當前位置:首頁 > David Lynch

David Lynch

藝 人:David Lynch
名 稱: 大衛(wèi)·林奇
所屬區(qū)域:歐美

9548
粉絲
14
歌曲
1
專輯

大衛(wèi)-林奇(David Lynch)是當代美國電影界的一個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編劇、導演,又是優(yōu)秀的電視制作、攝影師、漫畫家、作曲家和書畫刻印藝術(shù)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現(xiàn)實主義之間保持著一種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銀幕上無情地揭露了現(xiàn)實生活中黑暗和極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發(fā)出獨特的個人魅力。與同時代的電影制作者相比,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從《藍絲絨》(“Blue Velvet”)的詭譎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的極端暴力,從《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的混亂到《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的夢魘,大衛(wèi)-林奇成為了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無不透射出詭異、陰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超現(xiàn)實效果往往令人產(chǎn)生心靈的震憾?!拔业碾娪笆怯嘘P(guān)困惑、黑暗的。你可以說它是真實的,也可以說它是虛無的。它不是一個夢,但也不是現(xiàn)實”。獨特的林奇,因此人們?yōu)樗麑iT發(fā)明了“林奇主義”(Lynchian)一詞。 大事記 1946年1月20日,大衛(wèi)-林奇出生于美國蒙大拿州的米蘇拉(Missoula),他的父親是美國農(nóng)業(yè)部的一個研究專家。由于家庭的不斷搬遷,他從小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幾個州長大。最終成為鷹級童子軍(Eagle Scout)中的一員,并在肯尼迪總統(tǒng)的就職典禮上客串過領(lǐng)座員。兒時的林奇志向是做一個書畫刻印藝術(shù)家,1963年進入了華盛頓特區(qū)的科科倫藝術(shù)學院(Corcoran School of Art),師從于表現(xiàn)派畫家奧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并曾赴歐洲進行短期的留學。1966年初,他回到了費城,進入賓夕法尼亞美術(shù)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讀,并開始嘗試制作影片。 林奇在費城生活在社會底層,接觸了市民生活中的陰暗面,所遇見的暴力和腐敗對他日后的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他學生時期的第一部實驗影片----1967年的《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開始,他就致力于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人性貪婪的一面。1968年,他制作的一部16MM彩色短片《字母》(“The Alphabet”)曾獲得美國電影協(xié)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的獎學金。但是他不久就離開了電影界,繼續(xù)專注于他的美術(shù)學業(yè),直到1970年他才推出了另一部短片《祖母》(“The Grandmother”)。這一年林奇進入美國電影學會研讀電影研究,為他的電影理論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 1977年,林奇根據(jù)自己動蕩的生活以及費城貧民區(qū)生活給他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歷時5年的荒誕恐怖片《橡皮頭》(“Eraserhead”)。在這部影片中,他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以超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出了他對社會黑暗面的恐懼和焦慮。一開始影片被打入冷宮,由于著名制作人本-巴倫諾茲(Ben Barenholtz)的努力終于得以上映,并一炮走紅,得到了評論界廣泛的肯定,將他推上了超現(xiàn)實影片制作的最前沿。拍攝這部影片時,他得到了兒時的伙伴、著名的制作設計杰克-菲斯克(Jack Fisk,女明星西塞-斯貝西克的丈夫)的資助。這部影片確立了林奇獨特的世界觀,并組合了隨后幾年中演繹他作品的主要演員和技術(shù)人員,包括攝影師弗雷德里克-埃爾姆斯(Frederick Elmes)、音響設計艾倫-斯普奈特(Alan Splet)和演員杰克-南斯(Jack Nance)。 《橡皮頭》的成功,使林奇引起了著名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的注意。1980年,他邀請林奇執(zhí)導了劇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這是林奇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講述的是19世紀英國社會一個被扭曲的頭部畸型“象人”約翰-梅里克(John Merrick)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充分體現(xiàn)出了林奇敏銳的觀察力,演繹流暢感人。這部影片除獲得良好票房成績外,還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1981年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及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等8項提名,林奇也第一次受到學院肯定,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此片標志著林奇獲得了好萊塢主流的認可。 1984年,林奇為迪諾-德-勞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執(zhí)導了動作科幻片《沙丘》(“Dune”),此片改編自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系列科幻小說。應該說這部影片無論是演員表演還是場景安排,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原著風格,但是由于缺乏新意,可惜票房成績不佳。1986年,林奇執(zhí)導了已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懸念片《藍絲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小鎮(zhèn)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林奇在片中,運用詭譎的手法,反映出了美國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部影片雖不能算是經(jīng)典之作,但也是他繼《橡皮頭》后編導創(chuàng)作的又一代表作。此片獲得了當年波士頓影評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并再一次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導演”之一。 在他事業(yè)的頂峰,林奇放棄了大銀幕影片,致力于開拓其它流派。1990年,他與長期的合作伙伴----作曲家安杰洛-巴達爾蒙提(Angelo Badalmenti)一起推出了音樂電視片《心碎的夢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同年,他又拍攝了他票房成績最成功的ABC電視連續(xù)劇《雙峰》(“Twin Peaks”)。這是一部超現(xiàn)實主義的肥皂劇,情節(jié)主線是“誰殺死了勞拉-帕爾默(Laura Palmer)”,這個迷將影片造就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林奇也突然之間成為比片中任何演員都出名的電視制片。這部與《希爾街的布魯斯》(“Hill Street Blues”)制作馬克-弗羅斯特(Mark Frost)合作推出的電視劇,被認為是美國電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 1990年,林奇推出了他的第5部主打影片----公路愛情片《我心狂野》,由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主演。講述的是一對相愛的男女,沖破阻力和陰謀,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片中林奇運用超現(xiàn)實的血腥暴力場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現(xiàn)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狀態(tài),充滿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詭異色彩濃重,但也不時流露出一種浪漫激情,是一種極其另類的愛的執(zhí)著。此片獲得了1990年第43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林奇也成為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人物。但媒體能迅速捧紅林奇,也可以很快地拋棄他。超現(xiàn)實的后現(xiàn)代影片《我心狂野》在美國評論界是毀譽參半,連帶著《雙峰》也遭到冷落,被安排到周六晚上非黃金時段播出,并最終于1991年初讓位給其他節(jié)目。林奇創(chuàng)作的另二部電視系列?。何墨I紀錄片《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和系列幽默劇《在空中》(“On the Air”)也早早夭折。 1992年,林奇推出了驚悚懸念片《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此片是電視版《雙峰》的前篇,這部延伸出來的影片重點是補充交代勞拉被殺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誰是真正的兇手。全片的視覺設計十分突出,具有迷幻一般的色彩和詭異風格。但這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卻飽受評論界的摧殘。林奇毫不甘心,又開始策劃他的下一部影片。接下來的幾年,他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除了1994年的一部相片畫集以外,有五年的光景,人們聽不到也看不到有關(guān)他的消息。 終于,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測的懸念驚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重返影壇。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爵士樂手與妻子不斷收到記錄他們房中秘事的錄像帶,而產(chǎn)生的狂亂、支離的想法。由比爾-普爾曼(Bill Pullman)和尼古拉斯-凱奇的妻子帕特里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主演,這是一部實驗性、夢魘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詭異、混亂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異、最不明就里的影片。片中對性赤裸裸的描寫曾一度引起爭議,影評界對這部影片的反應是也各有說法。但由于影片大碟《迷失的高速公路》,林奇還是上了《滾石》雜志的封面。 1999年,林奇一改他以往所熟悉的詭異題材,執(zhí)導了公路劇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這部影片基于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73歲的阿爾文-斯特雷特(Alvin Straight,理查德-法恩斯沃思飾,Richard Farnsworth)開著除草機,前往3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看他兄弟的故事。影片中少有林奇那標志性的黑色、扭曲潛臺詞,是林奇自《象人》以來最溫馨、最質(zhì)樸、最有人情味的作品。影片風格沉穩(wěn)細膩,展現(xiàn)的是人性的善良,以一個單純而充滿愛的小故事進入了美國鄉(xiāng)村的歲月之旅。此片打動了眾多影評家和觀眾的心,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芝加哥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和美國國家影評人協(xié)會年度十大影片。不止一個人評論道:大衛(wèi)-林奇又回來了。 2001年,林奇又回歸到擅長的黑色詭異風格上來,編劇執(zhí)導了以好萊塢為場景的懸念劇情片《穆赫蘭道》。象《雙峰》一樣,這部影片本來是為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作為系列劇創(chuàng)作的。然而,與林奇當初進入電視界不一樣的是,在片子亮相前就被“槍斃”了。雖然林奇對這部2小時的片子補了又補,試圖配得上電視觀眾的胃口,但仍然沒有獲得通過。失望之余,他轉(zhuǎn)而前往歐洲市場尋求支持,希望能將他的這部片子改編成一部電影,最終得到了法國制片皮埃爾-埃德爾曼(Pierre Edelman)的支持。林奇說:“這是一個關(guān)于愛情、秘密和好萊塢之夢的故事”。影片隨著一名黑發(fā)女子遇上車禍喪失了記憶而展開,她遇上了前來好萊塢尋夢的女孩貝蒂(Betty),兩人一起尋找黑發(fā)女子的身世秘密。神秘人物、怪異場景、離奇故事和夢魘氣氛,組成了林奇心中的好萊塢世界。此片在2001年第54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一經(jīng)亮相,即得到一致贊賞,并授予了大衛(wèi)-林奇最佳導演獎。接著林奇又憑借此片先后斬獲了洛杉磯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導演獎,波士頓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及紐約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還被法國《電影手冊》編輯與讀者分別評選為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等,并第三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作為戰(zhàn)后出生的一代,大衛(wèi)-林奇悠閑前衛(wèi)。1967年,21歲出頭的他就結(jié)婚成家,妻子佩吉-林奇(Peggy Lynch)于1974年去世。兩人的女兒珍妮弗-錢伯斯-林奇(Jennifer Chambers Lynch)長大后繼承了父業(yè),1993年曾執(zhí)導過驚悚恐怖片《盒裝美人》(“Boxing Helena”),執(zhí)導手法大有其父的風范。1977年,林奇與第二位妻子瑪麗-菲斯克(Mary Fisk)結(jié)婚,并生有二個兒子。有意思的是,畫家出身的林奇曾對記者表示:“我對Flash動畫技術(shù)非常感興趣,希望能親自導演和制作一部Flash卡通片”。超現(xiàn)實主義大師與Flash動畫相結(jié)合,會出現(xiàn)什么視覺效果? 獲獎紀錄;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手冊》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紐約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波士頓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洛杉磯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第54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xié)會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芝加哥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 1990年因《我心狂野》獲第43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 1987年因《藍絲絨》獲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因《藍絲絨》獲波士頓影評協(xié)會最佳影片獎 1981年因《象人》獲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獲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主要作品: 2001年《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雙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夢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藍絲絨》(“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國)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頭》(“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關(guān)于 David Lynch 的留言板

本頁提供的是 David Lynch 的相關(guān)歌曲資料, 歌手 David Lynch 大衛(wèi)·林奇明星檔案, David Lynch的圖片資料。